農業物聯網作為一項新型信息化集成技術,正改變著我國傳統農業的面貌。當前,蓬勃發展的農業物聯網存在哪些瓶頸,如何推動其更好發展,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智慧農業啥樣
在北京夏黎城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社,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不間斷監測室外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氣象指標,實時采集溫室內環境和生物信息參數。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網絡型灌溉管理系統能節水69%,智能施藥系統可節省農藥15%至20%,整個系統可使得菊花分化到現蕾的時間縮短5至7天,商品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
北京夏黎城設施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北京市設施農業物聯網示范工程的一個核心基地。該示范工程初步建設了5000畝核心示范區、2萬畝直接帶動區和5萬畝輻射帶動區。據測算,通過物聯網技術,核心區蔬菜產量平均提高約10%,基地每年增收1600萬元以上。北京市農委信息中心主任劉軍萍告訴記者,由于前期示范的良好效果,今年又有6個農業企業和一些農戶主動提出安裝傳感器,通過農業物聯網節本增效。
“農業物聯網主要有感知、傳輸和控制三大作用。”中國農科院信息所所長許世衛解釋,農業物聯網不僅能感知水、肥、熱、氣、光等外部環境變量,還能感知生物本體,比如,對水稻葉片中的各種營養元素的感知。“如果感知到水稻葉片中葉綠素含量降低,說明缺氮了,就要添加氮肥。如果等到肉眼看到葉片發黃再追肥,就晚了。”
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等約束,迫切需要加強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精細化管理水平。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說,通過物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升農業各環節智能化程度,目標是實現“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
2011年,農業部發布了《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并與發改委、財政部組織實施了北京市設施農業、江蘇無錫養殖業等三大國家級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今年,農業部啟動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個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點,并認定了40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區外,各地農業物聯網發展也方興未艾。
制約瓶頸在哪
“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量化在經濟指標上。不計成本的示范對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并沒有實際價值,要解決誰為應用買單的問題。”2013年中國物聯網大會上,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柏斯維認為,試點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實現產業化,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時間。農業是弱勢產業,生產條件可控性差,這決定了物聯網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明顯不同于在工業等領域,導致了其發展初期受資金制約嚴重。
資金投入是發展農業物聯網的首要問題。記者采訪發現,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很多物聯網設備因價格偏高很難大面積推廣。據了解,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價格從一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如果不是從事規模經營或者高效種養殖業,普通種植大田的農民是無力承擔的。
“農業專用傳感器的缺乏是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不到世界的10%,國產化率低、缺乏市場規模效應。在覆蓋面、適用性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說,我國傳感器主要集中在對溫度、濕度的監測,對其他環境因子關注較少,尤其對生物本體的感知還很少。國產傳感器性能不夠穩定,使得監測數據不夠準確,經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壽命短。
同時,物聯網設備還不夠接“地氣”,在滿足農民使用需求方面還要繼續探索。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設備主要產自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概念性產品多,實際產業化率不高,且實驗室理論研究與農業實際應用差異較大。
“物聯網設備要力求方便實用和‘傻瓜化’。”中國農業大學宜興農業物聯網研究中心負責人李道亮教授告訴記者,宜興水產養殖物聯網從實驗室概念型產品到最終成熟的應用系統,一共研發了3代產品,對電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塊總計改進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為適應當地環境特點和農民操作簡便進行的改進。
發展途徑何在
“農業物聯網項目要以‘測得出、傳得快、算得靈、用得好’為建設標準,重點在功能設計、核心技術、推進機制等方面尋求突破。”張合成對記者說。
據介紹,農業部正在積極謀劃,爭取在財政部的支持下啟動“益(e)農計劃”,系統推進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正在研究建立農業信息補貼制度,加快推動將農業物聯網相關產品和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以此鼓勵電信運營商、IT涉農企業、科研院校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維護市場化,合力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
“農業物聯網是個復雜的工程,總體處于試驗階段,既要重視它,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要與現有信息化工作結合。”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表示,物聯網發展應用應突出重點,要優先從基礎好、規模化程度高的行業入手。他認為,應在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生產過程精細管理、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監控系統等領域優先發展。
面對國內傳感器的發展現狀,有關專家表示,要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吸收并重。提升農業物聯網的自主創新能力,難度大的技術要加快引進吸收,短平快的技術要自主研發,把傳感器轉換成低成本、便攜式的儀器設備,通過單項技術突破與集成應用并舉,加快技術研發應用步伐。
來源:經濟日報